印度安娜
印度安娜
安娜煮攏好呷。安娜撒攏好呷

印度人不知道瑜珈?!

透過 - Admi mail
28.12.19 04:49 AM
解密印度廚房 第122頁

這是我第一次了解,原來在瑜珈與冥想的發源地印度,當地人是不了解什麼是瑜珈和冥想的?

「你為什麼不喝奶茶呢?」烏秘旭太太張大眼睛看著我。

話說,我是印度奶茶的熱愛者,任何人問我要不要喝印度奶茶,我一向都是說好。


不過自2017年底,學了瑜珈冥想後,最初的6個月每天要做二次冥想,而且要空腹;所以2018年初來印度時,問題就出現了!早上,早些起來就沒有問題,但是傍晚也要空腹做一次,當然中午過後,就絕對不能喝奶茶了。


可是烏秘旭太太很在意客人不吃她煮的東西,所以我只好請蘇利室跟烏秘旭太太解釋:因為等一下要做冥想,為了保持空腹所以沒辦法喝茶。蘇利室看看我,轉頭開始跟烏秘旭太太「唬爛」了起來;雖然我的印度文極差,不過根據片面的幾個單字,我也知道他「唬爛」說:「等一下爵士要拜神,要維持空腹,所以現在不能喝茶。」


蘇利室一說完,換成阿嬤張大眼睛看著我了;因為這家中每天會因為要拜神而空腹的人,就是烏魚子的娘了,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,每天早晚在拜神前是不能吃東西的。


當蘇利室「唬爛」好後,他轉頭跟我說:「他們不了解什麼是冥想的啦!」


這是我第一次了解,原來在瑜珈與冥想的發源地印度,當地人是不了解什麼是瑜珈和冥想的?話說「冥想」Meditation 這個字是歐美人的用語,就算是跟印度人解釋這個名詞的意義:坐著不動,靜心。這樣子的動作和概念,對在印度人的理解中充滿了各種可能性,這個動作可能是在做:


  • Japa:內心讚頌神明的名字、或是梵咒
  • Tapa:苦修中不能動
  • Dharana: 專注第三眼修行法
  • Dhyana: 專心內心平靜修煉
  • Samadhi :練習進入三摩地狀態
  • Shoonya:練習進入空的狀態

以上只是幾個簡單解釋舉例,在一個可以有三千三百萬個神明的國度,「坐著不動」的修行法也是數不完。然而為什麼印度人無法理解「冥想」,簡單而言,就是外國人認知的「冥想」:坐著不動,其實對於印度人而言太概略籠統了。一般印度人會直接說他在做 Shoonya、唸梵咒 Mantra,或是做祭神儀式 Puja、Aarti,印度人對於修行的分類之細,可能比歐洲人對於麵包的分類還細。

所以,如果有一個外國人說:「我要去做冥想。」

印度人會給他一個微笑問:「坐著不動是要幹什麼呢?」

那麼剛剛說要去做冥想的外國人,一定覺得莫名奇妙地回答:「就是要做冥想啊!」


而瑜珈 Yoga 這個字的意思,更是令一般印度人迷惑,特別是對於說印地語的印度人。一般人練過瑜珈的人都知道,Yoga means Union,瑜珈是合一的意思,一般的認知是:作瑜珈是為了和這世界合而為一。但是,瑜珈這個字已經成為是印度生活語詞的一部分,所以在言語用詞中,當一個人很專心沈浸在某件事情的時候,印度人就會說他在「做瑜珈」。所以,做瑜珈可以是全心作料理、擀麵皮、忘我地唱歌或專心一意地彈鋼琴;當一個人與事情「合而為一」到達忘我的境界,就是「做瑜珈」了!


所以當一個沒有受過太多外國文化污染的印度人,聽到一個外國人要去做「瑜珈」;印度人的解讀是:這個人要去沈浸在一件事情中。

當然,印度人會發問:「是要去做什麼事情啊?」

那麼剛剛說要去做瑜珈的外國人,一定覺得莫名奇妙的說:「不就跟你說我要去做瑜珈了嗎?!」


會有這麼大的解讀出入,是因為冥想和瑜珈這兩個字的「標準解釋」是從歐美傳回來的,而歐美人一開始對於冥想和瑜珈的理解,單單只有在很表面的靈修層面,而不知道冥想與瑜珈在印度日常生活的意義,也不知道冥想與瑜珈早就化為印度人生活的一部分。冥想與瑜珈語詞的意義,從不同的印度文被翻譯成為多重的歐美語,又從歐美語再被翻譯成中文,結果可想而知:與原意的差異度一定非常大。


許多人可能會說:「可是我跟印度人說我去學瑜珈,他們都了解啊!」

有跟外國人接觸的印度人,當然了解外國人所謂的瑜珈是什麼啊!而且財神爺講的話,大家都會去學啊!每年有上千萬的遊客來到印度,其中瑜珈財就是印度觀光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,有些遊客為了瑜珈靈修,年復一年往來於印度,這樣常態性的旅遊修行概念,也讓印度的瑜珈傳統有了很大的變化。


卡魯說:「一個月就能成為瑜珈老師,哪有這樣搞的啊?!要成為一個真正的瑜珈老師,那個人本身就要有一定的修行,一般7年、11年的修煉都不見得可以成為瑜珈老師。我父親的古魯 Guru

(上師)不時也會來我家,會根據我父親的修行情形,來傳授父親合適他狀況的...,也就是你們說的冥想、瑜珈那類的事情。我父親修行這麼久,也不會隨意教別人;那些在村莊裡教外國人瑜珈的印度人,其實跟我一樣,不過是個導遊罷了!」


過去半個世紀,印度許多修行中心 Ashram 的客戶多半是歐美人士,中心會以英文來講授課程,來滿足外國人前來印度朝聖的需求;而短期學習瑜珈老師課程,或是快速精進瑜珈體位技巧,是不少修行中心經營的重點。許多的修行中心,更是只為服務外國人士而設立的,因而失去了原本修行中心存在的原意。不過近年來,隨著歐美經濟蕭條與印度經濟竄起,許多年輕一輩的都市印度人仿效歐美,把回流的瑜珈與冥想文化當作正統,而瑜珈與冥想在印度語文用詞上,也開始產生微妙語意上的變化。

在這樣世代交替,與文化回流的交互影響下,印度古老的靈修文化不但沒有被壓抑,反而受到歐美再造文化回流的協助,讓年輕一輩的印度人,對於自身文化產生了興趣。近年來,印度修行中心的數量開始蓬勃成長,規模逐漸變大,種類日漸繁多;這樣有趣的結果讓更多人,不論是印度人還是外國人,都有機會與真正的印度靈修傳統做更進一步的接觸。

Admi mail